“Big Data Governance and FinTech Development” by Professor Chen Lin

Date: 16 Oct 2020
Organiser: 杭州市科學技術局 (H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me of Conference: 2020全球人工智能大會:“普惠金融 智能共創”智能金融高峰論壇 (Global AI Conference 2020: AI Finance Summit)
Topic: 疫情后的大数据治理与金融科技发展 (Big Data Governance and FinTech Development)
Presenter: Professor Chen Lin, Associate Dean,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ummary:

(Only Chinese Version Available)

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專家林晨: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迎來三重機遇與挑戰

近日,作為2020全球人工智能大會的活動之一,由杭州市科技局作為指導單位,同盾科技承辦的以“普惠金融 智能共創”為主題的智能金融高峰論壇,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論壇現場,香港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專家林晨教授,做了主題為“疫情後的大數據治理與金融科技發展”的視頻演講。

林晨教授認為,疫情後的經濟恢復,離不開金融科技助力。通過大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可以對中小企業有更准確、深入的了解,助力銀行等金融機構起到逆周期作用,保持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有助於中小微企業穩定生產、穩定就業;有助於中小微企業的雇員穩定收入、穩定需求,進而實現保持經濟穩定的社會責任。

林晨教授以哈佛大學和布朗大學的合作打造的社會治理綜合平台為例,闡述大數據在監控疫情發展和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

平台數據顯示,疫情對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造成了巨大衝擊。“實時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的數目、收入,跟疫情前相比,大概下降了20%~23%,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幅度。”

林晨教授指出,中小微企業數量減少,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企業雇員減少,這部分人收入降低,消費呈明顯下降趨勢,而消費下降,又會反過來衝擊到企業,最後形成循環。“消費下降就代表著企業的收入跟利潤下降,企業的收入跟利潤下降,最後又會導致雇員的減少,雇員減少又會影響到消費。”

林晨教授認為,這一例子證明,通過搭建實時數據共享平台,不僅可以對行業穩定、經濟治理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幫助企業轉型和更好制定戰略方向。更關鍵的是,金融機構可以了解行業企業受到的實時衝擊,及時進行信貸投放和風險管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數據共享平台的數據來源,除科技類企業的信息共享外,類似遙感數據、移動端數據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對當下的金融科技企業而言,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框架,將多方數據在統一框架中進行應用,助力經濟恢復和金融治理。

林晨教授同時強調,在應用這一框架時,既要考慮到金融普惠,也要注意金融穩定,更關鍵的是要在現有監管框架下進行操作。

林晨教授認為,疫情之後利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助力經濟恢復存在著三個機遇和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傳統銀行的順周期性。林晨教授指出,疫情期間,“美國的銀行業的貸款撥備率翻倍,美國銀行業的利潤率大大下降,所以傳統銀行又一次展現出很強的順周期性。”

金融科技亟需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數據對中小微企業有更准確、更深入的了解,使銀行產生逆周期性,在經濟下行周期,保持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助力企業穩定生產、穩定雇佣、穩定收入,助力經濟穩定。這對金融科技企業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第二個挑戰來自利率上限的變動。近來,最高法發布新規,將民間借貸利率受保護的上限設置為一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四倍。對金融機構來說,這一變動影響巨大,“通過提高利率來覆蓋潛在損失的模式,將不再適用。”

金融機構必須實現更好的精准風險控制和數據賦能,才能覆蓋潛在損失。這些領域,恰恰是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大展身手的所在。

最後一個挑戰,也是更大的潛在挑戰,是如何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共享的均衡。林晨教授表示,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36個國家通過了不同程度的數據隱私保護法律,例如歐洲的GDPR、我國正在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等。

行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維度、更豐富的數據,也要更注重對個人或企業的數據隱私保護。要實現這點,不能光靠政策,還需要通過類似聯邦學習的技術手段,保持兩者間的平衡。

林晨教授對金融科技寄予厚望,希望其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在保持充分競爭性的環境下,在新的監管框架下,更好服務大眾,實現金融普惠。

Share this...